随着气候的变化
手足口病毒迎来了“繁殖”的好时机
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手足口病吧
↓↓↓
01什么是手足口病?
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以柯萨奇A组16型和肠道71型最多见,该病毒适合在温湿的环境下生存,通过饮食传播、接触传播、飞沫传播等。
手足口病全年均可发病,但每年4至7月为春夏季感染高峰期,9至11月则为秋季感染高峰期。

02手足病好发于哪类人群?
手足口病的好发人群有:婴幼儿、学龄前儿童、青少年、免疫力差者等。
◆婴幼儿
好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。因为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,抵抗力相对比较弱,接触到病毒之后无法抵御,容易增加病毒感染的风险。

◆学龄前儿童
多数是因为学龄前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相对比较差,并且接触较多的幼儿园学生或者家长,长时间处于暴露的环境当中,也会增加手足口病的发病概率。

◆青少年
多数是因为青少年的好奇心比较强,很容易会接触到不洁的物品,会增加手足口病的发病风险。

◆免疫力差者
如果个人的免疫力比较差,接触肠道病毒之后无法有效抵御,会使病毒在机体当中大量繁殖,增加手足口病的发病率。

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?
出疹期症状
手足口病潜伏期多为2~10天,平均3~5天。在发病早期,患者常表现为疲倦、食欲下降、有低热、身体不适、腹痛等前驱症状。
发热1~2天后,在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疼痛性粟粒大小般的水疱,手、足、臀部等处出现红色小斑丘疹、疱疹,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,个别病例无皮疹。
神经系统受累期症状
少数病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,一般在病程1~5天之内。
具体表现为头痛、呕吐、烦躁、肢体抖动、肌无力、颈项强直等症状,类似脑膜炎、脑炎、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、脑脊髓炎的症状体征。
心肺功能衰竭前期症状
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,表现为心率和呼吸加快、出冷汗、四肢末梢发凉、血压升高等症状。
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危重型,及时发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。
心肺功能衰竭期症状
患者表现为心动过速、呼吸急促、口唇发绀、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或血性液体。
严重者血压降低,或有休克会快速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,危及生命。
恢复期症状
处于恢复期的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,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少,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,少数可能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。
在发病之后2~4周,可出现脱甲。

手足口病该如何预防?
预防手足口病,可以采取勤洗手、生活用品定期消毒、多进行户外活动、远离患儿、接种手足口疫苗等措施。
◆勤洗手
手足口病有一定传染性,会通过接触传播、呼吸道传播、消化道传播、手污染传播等途径感染。
想要预防手足口病,一定要让孩子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。不仅饭前便后要洗手,外出回家后也需及时用肥皂或消毒洗手液洗手,清除手上沾染的病毒,降低疾病的发生率。
◆生活用品定期消毒
婴幼儿的奶瓶、奶嘴使用前后都要充分清洗,并定期用开水煮沸消毒,婴幼儿的玩具、生活用品等都要定期清洗消毒,防止通过接触或消化道等传染。

◆多进行户外活动
经常带婴幼儿去户外活动,增强体质。在户外还能多晒太阳,通过阳光紫外线杀死肠道病毒,降低被传染的几率。

◆远离患儿
因手足口病会传染,一旦发现身边或幼儿园有小朋友患手足口病,应注意远离。手足口高发季要避免带孩子去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,防止被传染。
◆接种疫苗
虽然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多种,但肠道病毒71型(EV71)是引起婴幼儿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主要病原体。如果孩子的年龄在6月龄到5岁之间,特别是3岁之前,且从未患过手足口病,可以考虑接种疫苗,以预防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和相关疾病。

手足口病的传染期限有多长?
手足口病的的潜伏期为2-10天,传染期为发病后2周。
若患儿发病后14天或至症状完全消失(结痂)一周后均无其他症状出现,即可解除隔离。

希望所有的大小朋友们
身体棒棒!
都不会被手足口病“找上门”来~